UCLA大眾傳播(Comm)學士就讀分享 (社大轉學)

by Jimmy Lin
242 views

*追蹤「ig」或 「FB」,並加入官方LINE(連結),可獲得「美國前30名錄取學生SAT錄取分數PDF檔案」

**歡迎加入LINE社群 「留學美國大學討論群 – ImAdmitted匯錄取」討論更多美國大學資訊!

***加入官方LINE(連結)來快速搜尋美國大學機密申請數據!

學測英文8級分 → 社區大學建築系 → UCLA Communication Studies 榮譽(Cum Laude)學士畢業 (GPA 3.807/4.0) → 哥大教育領導碩士畢業(3.869/4.0)

結論

「廣而不精」可以總結Communication Studies就讀感想

優點

1.0:「英文的聽說讀寫都會變得很厲害」
畢竟需要短時間吸收大量資訊,然後在迅速地運用不同媒材去說明,如:紀錄片、報章雜誌、社群文體、美編…等等。

1.1:「廣而不精,所以要知道自己想在哪個領域深耕」
資訊爆炸的時代,因此我們會需閱讀大量文章,造就成見識廣,但不一定精深,需要看每個人的選擇。我是著重在不同文化的一對一溝通與弱勢團體上,但也有朋友著重在國際趨勢、社會運動、金融財經或法律辯論。而我最後在工作與碩士上精進國際教育,今年剛從哥倫比亞大學教育領導碩士畢業。

1.2: 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的能力變強」
從small talk、上台演講與辯論都會在課堂上學習與應用到,對於與人溝通上會變得很會抓重點與察言觀色。記得有一堂課是在分析美國總統的辯論與演講,看那些細微末節代表的不同的情緒,如:說謊&緊張&自信。

缺點

1.0:「薪水偏低&工作壓力大」
因為廣而不精,所以工作變得很廣泛,職業變化快速,英文人人都會,替代率高,造成薪水偏低 & 工作壓力很大

1.1:「國際學生會加倍辛苦因為英文落差與背景知識的缺乏」
如果沒有從小受到英文和美國文化的薰陶,會因為英文能力與美國知識背景相較當地人較弱,所以需要加倍努力去精進。畢竟當地人母語是英文,又是大眾傳播系的,代表是當地人文思敏捷的一群,要跟他們比拚,比較辛苦。還有就是當地背景知識較薄弱,人家很明白各種社會議題,但我需要自己去了解前因後果。

– 舉例1:亞裔的Model Minority的各項因素與現實上造成的影響

– 舉一反三的舉例1:我講一個周星馳的笑話,對於中文學習者,可能每個字都聽懂,但是笑不出來。因為中文學習者沒有受到相關電影文化或流行文化的薰陶阿~

1.2: 「2年時光體驗4年制大學的資源與學習環境是吃緊的」
第1年剛進去適應好大學的授課、作業、交友環境…等等,第2年就要預備畢業找工作了!

為什麼選擇UCLA & 大眾傳播

當初社區大學從建築系轉大眾傳播,最後糾結是要去UCB 或 UCLA,最後選擇UCLA的原因有3個。

課綱差異

UCB: 感覺比較學術、著重在大眾媒體的學術研究 & 過程 & 在各個領域(社會學、心理學、人類學…)的作用與影響力。 由於沒有就讀過,歡迎就讀過UCB Media Studies的人來分享!
UCLA: 比較彈性,四大主軸 ( 大眾媒體、人際溝通、數位媒體、政治溝通),由於我知道自己沒有很學術,又對於人際溝通和數位媒體有興趣,課綱上我傾向UCLA的

校園生活

UCB: 感覺比較不安全 + 沒有好吃的宿舍食物 + 沒有運動比賽可以看
UCLA: 相較安全 + 8個不同風味的宿舍餐廳 + 各種美國大學頂級運動競賽可以便宜看,比較全面性提供我美國大學生活體驗

排名

不免俗的,當初UCB排名比較高,內心糾結很久,但最後覺得排名沒有差很多,課綱與校園生活UCLA都是我想要的,於是我選擇UCLA,然後就可以說「我錄取UCB,但我放棄了」XD

為什麼從建築轉到大眾傳播?​

沒有身分情況下,將來畢業我可能面對幾個情況。

1: 可能因為簽證或找工作各種問題,回到台灣後,我要重頭學建築…

「建築法規」- 台灣與美國建築法規總是有差異的

「建築設計創意」- 加州陽光明媚,使用木材,沒有高樓層;台灣下雨潮濕,使用鋼筋混泥土,高樓大廈,我在加州所學可能要打掉重練(!?)

「建築軟體」- 可能因為使用的建築軟體有差異,我又要重學

「建築師執照」- 可能要在台灣讀碩士,才可以考取台灣建築師執照等等

(PS: 上面的如有誤會,歡迎分享! 如果能重來,我大概會希望自己在台灣讀建築學士,美國讀建築碩士)

基於這些思考,加上當時我對於美國多元文化的議題很有興趣,例如:為什麼同樣一句話,不同種族的人聽到感受很不一樣,對於從台灣相較單一種族的我無法理解,因為無法理解,所以想要理解,最後就轉去大眾傳播了。

校園生活

Physical

1.1: 「走路5分鐘,花費10美金看頂尖運動賽事,真香!」
$10美金可以看奧林匹亞美國體操選手的競賽,有機會免費看美國大學籃球比賽,跟宿舍朋友一起看UCLA vs USC的橄欖球比賽或NBA知名選手到UCLA練習。健身房和游泳池當然也都在水準以上

1.2: 「學生證在手,美食我有!」
8間宿舍餐廳,4間是吃到飽,另外4間是餐館類型,風味又都不同,從美式、歐式、亞洲、南美都有,真的是…最懷念的一部分!!

Social

2.1: 「安排不同方式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」
好&壞處: 好處是會理解很多不同文化和體驗文化衝擊,壞處是回到台灣後,比較容易斷聯了~
宿舍室友群: 校內籃球&排球賽,樓層的KTV Night,去酒吧,參與學校各類活動
校園工作的朋友(GRIT Life Coaching): 了解每個人背後的故事與認識一群對於自我&心靈成長志同道合的朋友們
越南語言社團: 雖沒有任何越南背景,但對越南文化和去越南工作有興趣,也在UCLA註冊課程用英文學了越南話1年,並且結交滿多越裔美國人朋友,參與了他們的新年活動,也曾在一群越南人面前用越南話唱歌
台灣學生會: 我算是外圍人員,偶爾去幫忙&參與活動,認識一些台灣人,偶爾異鄉生活遇到台灣人,總是令人惺惺相惜! 但我由於太過於忙碌與情緒偶爾比較低落,活躍程度就比較低。
大概唯一後悔的是我沒有多去聽脫口秀… …

Emotional

3.1: 「Panic Attack & 飯後血糖達糖尿病初期」
就讀的2年當中,比社大更加辛苦! 第1年剛轉進去還在適應一切,伴隨而來的課業壓力、交友情況等等令人壓力很大,所以我也有透過校內學生生活教練團體(GRIT Life Coaching)的輔助,比較順利度過第1年,自我成長許多。第2年就大四了,準備畢業找工作,也是另一種壓力! 社大轉學會感覺每2-3年就要被檢驗一次,轉學成功恭喜,通過4年制大學的檢驗! 但2年後準備畢業要被社會檢驗了!
3.2: 學業壓力大很多,期中期末幾乎都有連續將近1周凌晨3點睡,6點起床,然後偶爾看到同樓層的宿舍朋友在公共區域卿卿我我…這時候心裡會更加不平衡,但無奈也只是吞忍,因為自己對自己的高期待與要求,只能尷尬的笑一笑,然後準備讀書。我會找好不同的地點,根據不同的心情去圖書館讀書,但也曾真的體驗在圖書館Panic Attack暈眩的感覺,覺得…很奇妙又荒唐。也曾血糖過高,好像是112,已經是 糖尿病前期,當然後來就有控制下來,目前也康復了,也了解我在吃進去的是情緒而非是食物,於是才認知到生理已經開始無法負荷,才願意放過自己一馬緩下來。

UCLA大學室友婚禮

去參加同層宿舍朋友於加州酒莊的婚禮,大家疫情後再次相見。

校園生活

英文聽說讀寫頂峰時期​

4.1: 考試種類有做過 紀錄片(關於亞裔的Model Minority與好萊塢的影響力)、現場寫作、1天內繳交2-3頁1行的寫作、選擇題、簡答題、上台報告、一組3-4人編排一堂課授課給同學、課堂上辯論…等等

印象最深刻的課程

– 1門教授專門教導社會運動,本身參與過Freedom of Speech UCB 1964年的運動,也曾為馬丁路德金恩工作過,家中也有Rosa Parks (現代民權運動之母) 的親筆簽名,所以他講解的社會運動課程,都很讓人動容。也是我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,他家一堆美國社會運動的相關物品。
– 1門專門說明認知作戰(propaganda)的課程,分析歷史上與現代的文宣&演講&電影 等等的,讓我們知道我們是如何汲取資訊 (洗腦(!?))的
– 1門讓我進入許多思考的法律課程,如:教授可否與學生發生戀愛關係;在美國把國旗顛倒放,是否犯法;如何界定合意性交…等等的議題。
– 1門探討性別議題的課程,分析歷史與現代的廣告與文宣如何描述不同性別與種族,我的組別的作品是說明好萊塢電影如何敘述亞裔今天
– 1門課程是專門探討美國政治與媒體,我才知道原來川普最初花在廣告的費用超少,因為他本身太有話題性,媒體爭鋒想要採訪他

UCLA 教授

拜訪UCLA學士論文指導教授的家裡 & Rosa Parks 親筆簽名的圖畫

校內工作

「UCLA就讀中最感謝&珍惜的經驗,改變我一生」

受益於GRIT Life Coaching ,讓我轉入後的第1年(大三)過得比較順遂,所以我第2年(第四)也變成GRIT Life Coaching 的一名學生生活教練。

主要是1周5名大學生或碩士生,1周1小時與他們會面,持續1學期,傾聽與針對他們的需求分享各種自我成長工具。而我自身也有1周1次的工作培訓,去精進自我與主管和同事分享個案。我們工作就是類似心理諮商師簡化版本,相對於學生要預約很久才能看到校園心理諮商師,我們提供每周1小時的陪伴與傾聽的時光。本以為直男如我應該很難勝任這份工作,或著我擔心我會英文聽不懂…但好險我還是能運用自身不同的優勢與經驗,去做好這份腳色。

好處:

  • 讓我了解自身是否想前往社工或心理諮商師的行業
  • 遇到已結婚、碩士生、學士學霸、說中文的大學生…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讓我能更加展現出同理心和實施各種學說與自我成長工具
  • 遇到一群對於探索自我 & 自我成長 有興趣的朋友們
  • 研習資料和手冊都可以收到薪水…(台灣勞工環境QQ)。如上司認為這份資料可能花費1小時閱讀,他就給1小時的薪水給我們,不會過問是否真的閱讀,但當然在會議當中要有辦法提出討論。

壞處:

  • 共感到不同負面能量,好險有內部的支持網路,讓我可以面對&抒發負面情緒
UCLA GRIT Life Coaching

UCLA GRIT Life Coaching團體合照

同屆就業去向​

美國人@美國​

1: 房仲
2: SpaceX 行銷
3: 律師
4: 人力資源 HR & 獵人頭

國際學生​

5: 社工 + 心理諮商師 (@美國)
6: PwC Consultant (@母國)
7: 國際新聞記者&主播 (@母國)
8: 國際教育(我)

建議​

想就讀UCLA絕對推

想就讀 大眾傳播 謹慎思考

1: 英文能力好 & 知道美國知識背景 會走得比較輕鬆,我英文能力底子不好 (學測8分),又沒有從小跟美國有任何接觸,所以讀得比較辛苦,但當然最後在學術上還是可以跟當地人比拚一波就是了 (GPA: 3.807 / 4.0)

2: 要願意大量閱讀並快速寫作,對於各種領域的時事有興趣,才能言之有物。我當初是對於多元文化與美國弱勢團體有興趣,所以也是研讀許多中英文資料

3: 要願意上台報告 & 辯論,這方面當初我在社區大學讀建築系時有諸多經驗和訓練,所以就不怕了。

4: 台灣對於記者或大眾傳播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種考量

為什麼回台灣?​

覺得只有1年的工作時間(OPT),感覺只會被當免費勞工看待,無法學習到甚麼可能就要預備走人了。除非我真的很幸運可以抽到工作簽證或著有老闆願意幫我申請綠卡etc. 

同時也覺得想了解台灣工作環境究竟是如何,所以因緣際會之下去了一間國際學校任職,最後有當到組長,學習到很多,也真的滿辛苦的,也觀察到可以自己可以前進與努力的方向,所以又再次前往哥大讀教育領導碩士,然後又選擇回台灣了,是希望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,讓國際教育在台灣更好一點。

UCLA傳統

UCLA 傳統 – Undie Run

Leave a Comment

電子報

距離 2024 / 11 / 30

Imadmitted Logo_去背_PNG-min

奧爾思國際教育 © All Rights Reserved ;統一編號 94246196